陳強首度闡釋轉讓股權戰略含義
2013-01-28 08:25:15 來源:一財網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陳強稱,此次股權轉讓是信任之舉,將有利于熔盛重工(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)的發展。 熔盛重工第一大股東張志熔日前轉讓了部分股權,持股比例降至三成以下。對此,股權受讓方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、總裁陳強等核心當事人在接受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采訪時首度闡釋其戰略含義。陳強稱,此次股權轉讓是信任之舉,將有利于熔盛重工的發展。
根據熔盛重工24日在香港聯交所發布的公告,1月24日,張志熔全資擁有的好利企業有限公司(好利)與陳強全資擁有的盛意有限公司(盛意)簽訂股份轉讓協議,盛意同意斥資8.2億港元(每股作價1.674港元),收購好利所持熔盛重工7%股權。同一天,好利同意無償將11.43%股權轉讓給張德璜全資擁有的旭騰有限公司。
張志熔原持有熔盛重工47.75%股份,此次轉讓之后持股比例降至29.32%,但仍為單一最大股東。而陳強和張德璜分別持有熔盛重工16.66%及11.43%的股份。
張德璜乃張志熔之父,當年與張志熔、陳強共同創辦熔盛重工。也就是說,張志熔雖然持股比例降低,但股份仍然在核心創始團隊之間。
中國熔盛重工董事會主席、總裁陳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:此次股份轉讓,從轉讓方角度說,是大股東對公司管理團隊的充分信任,從受讓方角度說,則是以他為首公司管理團隊對熔盛重工未來發展充滿信心。
“對于增持的考慮很簡單,我和管理團隊對公司和公司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,”陳強說:“同時,張志熔先生依然是大股東,對企業的發展依然保持著高度關注;同時他也給高管團隊以充分信任,此前從卸任董事會主席的職位上開始,就是對我的一種‘放手去做吧’的信任和支持,大股東也希望我更加像對待自己的企業一樣,把熔盛重工發展的更好。”
在談及緣何將股份轉讓給張德璜時,陳強表示,張德璜先生此前擔任過公司執行董事,也是熔盛重工的創始人之一,將股權分給公司創始人,體現了三位創始人將緊密的團結在一起,齊心協力與公司高管團隊一起,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。
此前,曾有市場傳言張志熔與陳強不和,對此陳強告訴記者:“這是無稽之談,我和張志熔先生之間不僅僅是大股東和職業經理人的關系,更是親密的創業伙伴,是好兄弟,早在創辦熔盛重工多年之前我們就已經是好朋友,說起來我們已經有十幾年的兄弟情誼。作為公司的創始人,我們三人多年來對熔盛重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,都會全力以赴。”
同時,記者輾轉聯系到了曾任熔盛重工執行董事的張德璜,他表示:“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之一,對于高管團隊作出的向海工轉型的戰略充滿信心,將全力支持企業發展。”
對造船行業面臨的寒冬,陳強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坦陳還有“1到2年的療傷期”,同時表示熔盛重工在海洋工程(船型 船廠 買賣)領域的戰略布局正在提速。
“對于增持我有信心,但一樣有壓力,”陳強說:“目前造船業最糟糕的時刻還未過去,中國造船業乃至世界造船業都面臨困難,預計可能還有1到2年的療傷期。”
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1月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,2012年,全國造船完工量為6021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21.4%;承接新船訂單量為2041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43.6%;截至12月底,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.07億載重噸,同比下降28.7%。而據英國克拉克松統計數據,2012年世界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、手持訂單量同比分別下降7%、44.6%和35.5%,新接訂單總量跌至9年來新低。
“2012年市場低迷的狀態比2011年更甚,雖然造船不好,但2012年,海工市場仍在平穩增長,而且2013年還會繼續增長。”陳強說,“未來中國熔盛重工還將以圍繞服務能源行業為核心,在加強和鞏固造船領先地位的基礎上,重點開發海工和天然氣相關高端裝備制造業務,同時綠色造船也將作為企業的核心業務之一。”他表示,目前熔盛重工將借助設在新加坡的熔盛海工研發平臺,充分利用新加坡的技術優勢、市場優勢、人才優勢,積極拓展海工業務,目前公司已經研發并推出了鉆井平臺(船型 船廠 買賣)、海洋工程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系列產品,LNG項目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研發和儲備,已經可以轉化市場產品。”
此前的2012年10月,熔盛重工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及研發中心,加大在海洋工程產業領域的戰略布局。
海洋工程領域是一個大蛋糕,也是國內眾多船企瞄準的轉型方向。
根據國際能源機構(IEA)及能源業界預測,世界油氣資源需求在未來20年間持續上升,在此背景下,深海油氣田的開發項目也將隨之上升。根據Clarkson統計,眼下正在開發中的水深200米以上海洋項目共有99個,可能開發的潛在項目竟達925個,未來海洋生產裝備的需求可能持續保持較高的水平。
根據Clarkson統計和業界觀察,未來油氣開發及拆解項目所帶來的海工裝備需求將持續上升。從短期來看,海工船及裝備的訂單量估計在去年共489艘,同比下降,不過預測在2013年會上升到639艘;從長期來看,2014-2018年年均686艘,相比2005-2011年年均的649艘,因此,2013年海工船及裝備的訂單量或將達到639艘/座,相比去年的489艘/座,大幅上升31%。
然而,在海工領域,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目前世界主要海工項目的設計被美國F&G公司、荷蘭GUSTOMSC公司、挪威GM公司、SEVAN公司和意大利SAIPEM公司等歐美企業壟斷。而韓國造船三大巨頭(現代重工(船機庫 位置)、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)在深海裝備方面則處于領先地位。設計研發能力薄弱和配套業的滯后是中國海工裝備的兩大軟肋。
揚子江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集團公司董事長任元林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,目前海洋工程雖然很熱,但是海洋工程的技術門檻非常高,高端產品和技術大多為歐美企業掌握。”